敘事謬誤(上): 為何我們都不知不覺地騙人,和被騙? | john's blog
正在載入網址信息....
檢測到目標網址安全。
檢測到目標網址已失效。
檢測到目標網站有威脅,請謹慎。

心理學家幾十年來的研究記錄了人有各種各樣的偏見與謬誤, 如 confirmation biases, better-than-average biases, endowment effect 等等. 但論到影響最深遠, 對理性產生最大挑戰的謬誤: 我會選擇敘事謬誤 (narrative fallacy). 每日打開電視台財經新聞的時候, 時有以下的報道:"由於美國新一輪就業數據理想, 市場憧憬經濟能逐步復甦, 今日美國道指數上升100點". 但有時候又會這樣說:"由於美國新一輪就業數據理想, 市場憂慮美國聯儲局將要加息, 逐步收緊以應付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, 今日美國道指數下跌100點". 兩個敘述聽起來都有道理, 但究竟哪個才是正確? 答案是兩個都對,因為都是事後孔明. 新聞報道是告訴你已經發生的事, 當我們看到道指升或跌這個事實之後, 自然能找到無數不能驗證的解釋方法, 例如"市場憧憬"和"市場憂慮". 誰是"市場"?誰知道"市場"在想什麼? 另一個常常利用人類這個認知謬誤的地方是宗教. 古代和現代都有"神蹟"故事. 古時候有人在海中遇上風浪船隻沉沒但奇蹟生還, 現在時有人撞車大難不死, 或絕症神奇消失等等, 宗教人士事後會大肆宣傳說這是"神蹟", 是他們這些誠心祈禱的結果. 這些當然是鬼話連篇. 只要想想那千千萬萬誠心祈禱後還是要死於非命,死於疾病的人便清楚. 值得注意的是人為什麼會那麼容易輕信這些故事? 為什麼這些"事後孔明"的故事有那麼大的說服力? 這就是我要說的敘事謬誤: 由於人天生十分討厭無法解釋的事, 當每一件事發生之後人是會千方百計去整理思路, 構造故事以作解釋. 亦因如此, 我們